新加坡森林管理与林业发展
新加坡_病媒生物与杀虫剂控制法 | 新加坡_环境保护和管理法(2002年修订) |
新加坡_跨境烟霾污染法(2014) | 新加坡_有害废弃物法(1998年修订) |
新加坡_资源可持续性法(2019) |
一、概述
新加坡(Republic of Singapore)古称淡马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体,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正式独立建国,国土面积724.4平方千米(2019年),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新加坡总人口570万(2019年6月),公民和永久居民403万,华人占74%左右,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
1、社会经济
新加坡的经济属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高度依赖中、美、日、欧和周边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四倍。2017年2月,新加坡“未来经济委员会”发布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经济年均增长2%至3%、实现包容发展、建设充满机遇的经济体等目标,并制定深入拓展国际联系、推动并落实产业转型蓝图、打造互联互通城市等七大发展战略。2019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3,76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6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8%;通货膨胀率为0.57%;失业率为2.2%。2、自然地貌与气候
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盖,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武吉知马,Bukit Timah),海岸线长193公里。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24℃~32℃,日平均气温26.8℃,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年平均湿度84.3%。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即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3、自然资源
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用地占国土总面积1%左右,产值占国民经济不到0.1%,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兰花、热带观赏鱼批发养殖、鸡蛋奶牛生产、蔬菜种植,还有养鱼场。绝大部分粮食、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二、森林资源
1、基本情况
新加坡2020年森林面积为15,57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1.49%。森林类型为典型的热带雨林,主要包括旱地原始林、沼泽原始林、红树林、次生林。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岛中部的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新加坡森林面积很少,全部被划为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新加坡不开展生产性森林采伐。森林全部属于公有,由公共管理部门负责管理。2、森林资源变化
新加坡曾经整个岛屿都被热带雨林所覆盖,自1819年英国殖民后,由于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除了沿海的红树林,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森林被砍伐,作为木材出口到英国,剩下森林也由于伐木和收集薪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848年,考虑到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开始禁止破坏山上的森林,从而使武吉知马地区保留下少部分的原始森林。1882年,植物园的负责人调查该岛屿的植被覆盖情况,仅有7%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片红树林存活到20世纪,但被大量砍伐用作柴火,红树林区域被开垦用于农业或养虾。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增加了对植树和绿化的重视,开始大量补种树木。政府于1963年,推行了植树运动,目标是每年种植一万棵树。1971年11月设立了首个植树节,1973年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此后十年时间,城市初步实现了绿化。1990年6月,国家公园委员会作为发展部下属的法定委员会成立,以管理和改善包括新加坡植物园以及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国家公园。新加坡政府重视城市绿化,新加坡的绿化率从1986年的35.7%上升到2007年的46.5%,最近十年,绿化率稳定在46.5%至47%之间(2019年)。2020年3月新加坡正式开展“一百万棵树”运动,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社区合作,在未来十年内在全岛种植一百万棵树。根据2020年FAO森林资源评估报告,1990至2000年间,新加坡森林面积由14,830公顷增加至17,010公顷,年均造林218公顷;自2000至2010年间,新加坡森林面积由17,010公顷增加至17,740公顷,年均造林73公顷,最近的2010至2020年间,新加坡森林面积由17,740公顷减至15,570公顷,年均减少217公顷。海岸退化导致的红树林减少,经济发展压力,土地开垦,沿海改造,修建堤坝工程等是新加坡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表1 新加坡森林覆盖率变化统计表
年份 | 1990 | 2000 | 2010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森林覆盖率/% | 20.47 | 23.48 | 24.49 | 22.74 | 22.49 | 22.24 | 21.99 | 21.74 | 21.49 |
数据来源:FAO,2020
图1 新加坡1990-2019年森林覆盖率变化(单位:%)
三、生物多样性
新加坡位于巽他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尽管面积较小,但在众多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新加坡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1986年11月以来,新加坡一直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国,但本底情况并未调查清楚,国家公园管理局官方预估其境内有23,000–28,000种陆地生物和12,000–17,000种海洋生物。1、植物
新加坡是东南亚植物收集密度最高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植物收集密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新加坡的植物物种分布比例被评估为25.9%草本植物、9.8%灌木、37.2%乔木、13%附生植物和14%攀缘植物;其中73.5%的物种是低地森林物种。大多数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莎草科和蕨类植物和枸杞植物;攀缘植物主要是茜草科、藤本和番荔枝科;而树木主要是茜草科和大戟科。2、动物
新加坡动物资源丰富,根据国家公园委员会统计大约有69种哺乳动物、414种鸟类、121种爬行动物、31种两栖动物、337多种蝴蝶、133种蜻蜓和86种鱼类。在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和附近的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是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也拥有新加坡唯一的原始森林。乌敏岛和德光岛的东北部也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双溪布洛湿地保留区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还有螃蟹、弹涂鱼和泥龙虾等,武吉巴督自然公园,实马高岛是珊瑚礁的家园。(1)哺乳动物
自1819年现代新加坡成立以来,新加坡目前约有69种哺乳动物,有记录的种类超过90种,包括大型动物如老虎,豹子和黑鹿等,大多数物种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灭绝了,偶尔有大型哺乳动物如亚洲象从马来西亚的柔佛海峡游到新加坡来。最严重的濒危物种是奶油色的大松鼠,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1995年,现在可能已经灭绝了。莱佛士斑叶猴也减少到了大约60只。其他物种也在偏远的地区被重新发现,如2005年在德光岛发现了马来西亚豪猪,2009年在乌敏岛发现了大鼷鹿。一些常见的本土物种是长尾猕猴和大蕉松鼠,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是野猪,在乌敏岛和德光岛的沿海岛屿特别常见,但在大陆上也有发现。然而,新加坡最大的哺乳动物是海洋生物,如儒艮和海豚。
(2)鸟类
390种鸟类种有30种是人类引进的,不同鸟类有特定的栖息环境,林鸟集中在中央集水地带自然保护区;涉水鸟在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而新加坡植物园是各类园地鸟的乐园;克兰芝湿地则是湿地鸟的聚集地,为超过170种鸟类提供栖息地,这些鸟类包括22种当地濒危鸟类,如紫尾鸡、蓝冠短尾鹦鹉、蓝耳翠鸟和肉垂麦鸡等;其多罕见的候鸟都藏在比达达利树丛中。
(3)爬行动物
新加坡的爬行动物大多很小或很少见,最大的爬行动物是河口鳄鱼和网纹蟒,在城市地区最常见的是家壁虎和非本地的变色蜥蜴,引进变色蜥蜴把当地的绿冠蜥蜴推到了森林。在公园里,太阳石龙子十分普遍,还引进了红耳蜥蜴和菲维纳蜥蜴,泽巨蜥在河流和红树林中很常见,另一种是孟加拉巨蜥生活在森林里,比马来亚圆鼻巨蜥小,鼻孔裂开,颜色较浅,在2008年在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重新发现了杜氏巨蜥。在新加坡偏远的城市地区仍然可以看到苏门答腊喷毒眼镜蛇,更大的眼镜王蛇则要罕见得多,金环蛇有时会出现在公路上,还有2种珊瑚蛇和9种海蛇。
(4)两栖动物
新加坡的31种两栖动物中没有火蜥蜴和蝾螈,常见的是亚洲蟾蜍和条纹蛙,有5种引进的物种,有些种类在森林中很常见,如黑眼蛙。
(5)蝴蝶
约半数的蝶蛹来自马来西亚槟城蝴蝶公园,其中3种在上世纪50年代还曾生长于新加坡,但后来绝迹。它们是丽蛱蝶、黄绢斑蝶和玄珠帶蛺蝶,另外,花园中也不乏本地公园中常见的蝴蝶,例如宽边黄粉蝶和美凤蝶。在新加坡现有的蝴蝶中,约八成生活在树叶茂密的自然保护区丛林中,多集中在中央集水区一带,其余20%已经习惯城市中的公园、公园通道和私人花园的生活。
3、濒危物种
新加坡由农粮兽医局负责管理濒危野生动植物,于1986年成为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根据国家公园委员会的统计,濒危物种按国际贸易公约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濒危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威胁,禁止这类物种的任何样品进行商业贸易,除了科学研究外,一共有627种,比如小花龙舌兰(Agave parviflora)、白斜子(Mammillaria pectinifera)、旋角羚(Addax nasomaculatus)、薮犬(Speothos venaticus)等;第二类是目前未面临灭绝,但必需进行严格控制的物种,在有贸易公约许可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贸易,共495种,比如血檀(Pterocarpus tinctorius)、观峰玉(Fouquieria columnaris)、六趾蛙(Euphlyctis hexadactylus)、黑眶守宫(Paroedura masobe)等;第三类是指在公约其他成员国内面临灭绝或已经在控制其数量的物种,需要与之合作,避免非法捕获和交易的物种,需要对方出口国的公约许可证才可进口到新加坡,共170种,如尼泊尔的买麻藤(Gnetum montanum)、俄国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古巴的侏儒守宫(Sphaerodactylus torrei)、印度的渔游蛇(Xenochrophis piscator)等。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发布的新加坡红色名录中,植物种类约有4,700余种,其中568个物种收录在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危等级(CR)有11种,如角状龙脑香(Dipterocarpus cornutus),马来沉香(Aquilaria malaccensis)等;濒危等级(EN)有17种,如疏花(深红)娑罗双(Shorea pauciflora),大花龙脑香(Dipterocarpus grandiflorus)等;易危等级(VU)有43种,如多穗罗汉松(Podocarpus polystachyus),巴豆叶安息香(Styrax crotonoides)等;近危等级(NT)有13种,如卵叶海桑(Sonneratia ovata),矛胶木(Payena lucida)等;数据缺乏(DD)有12种,如香花芒(Mangifera odorata)等。
表2新加坡高等植物濒危情况
濒危等级 | 蕨类植物 | 裸子植物 | 被子植物 | 总数 |
极危级(CR) | 0 | 0 | 11 | 11 |
濒危级(EN) | 0 | 0 | 17 | 17 |
易危(VU) | 0 | 1 | 42 | 43 |
近危(NT) | 0 | 0 | 13 | 13 |
低风险(LR) | 0 | 0 | 115 | 115 |
无危级(LC) | 10 | 3 | 344 | 357 |
数据缺乏(DD) | 1 | 0 | 11 | 12 |
总计 | 11 | 4 | 553 | 568 |
来源:IUCN红色名录2020.10
动物中一共有2,659种列入红色名录,其中的脊椎动物有270种,极危等级(CR)物种有22种,如远洋白鳍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白腹军舰鸟(Fregata andrewsi)等;濒危等级(EN)有31种,如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灰鲭鲨(Isurus oxyrinchus)等;易危等级(VU)有55种,如大孔沙条鲨(Chaenogaleus macrostoma),雷氏蹄蝠(Hipposideros ridleyi)等;近危等级(NT)有91种,如东方宽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紫顶咬鹃(Harpactes diardii)等;数据缺乏(DD)有71种,如银杏齿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点斑水蛇(Enhydris punctata)等。表3新加坡脊椎动物濒危情况
濒危等级 | 鱼类 | 两栖类 | 爬行类 | 鸟类 | 哺乳类 | 总数 |
极危级(CR) | 12 | 0 | 2 | 7 | 1 | 22 |
濒危级(EN) | 15 | 0 | 3 | 8 | 5 | 31 |
易危(VU) | 25 | 0 | 4 | 15 | 11 | 55 |
近危(NT) | 21 | 4 | 2 | 57 | 7 | 91 |
数据缺乏(DD) | 58 | 1 | 6 | 1 | 5 | 71 |
总计 | 131 | 5 | 17 | 88 | 29 | 270 |
来源:IUCN红色名录2020.10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新加坡的国家公园管理局于2009年制定并启动了新加坡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文件名为“保护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为指导新加坡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框架。它旨在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作为一个没有内地的人口稠密的经济体,必须采取务实的方法进行保护,并为应对挑战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它打算建立政策框架和具体措施,以确保在可持续利用,管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进行更好的规划和协调。新加坡国家公园管理局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战略计划和现实情况于2019年5月更新了新加坡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由生物多样性中心管理,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跟踪新加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这也将有助于实现全球目标。此外,2006年5月成立的生物多样性中心,成为国家公园委员会作为新加坡自然保护科学权威的管理的有力支撑,也是新加坡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信息和活动的一站式中心。
四、自然保护地
新加坡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截至2020年,新加坡共建有24处自然保护地,主要为针对各种类型森林的自然保护区和针对公园和水体保护的保护地。1、自然保护区
新加坡共建4处自然保护区,分别是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和拉布多自然保护区,覆盖了新加坡境内的大部分自然栖息地,如原始旱地森林、高大次生林、淡水沼泽、岩石海岸、红树林、泥滩、海草床和珊瑚礁等,总面积约为3,347公顷。(1)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163公顷)
该保护区包括低地和沿海丘陵龙脑香树林。该保护区中约有一半由原始森林组成,而另一半则显示出过去受到严重干扰的迹象。保护区的中心是海拔164.3m的武吉知马山,也是新加坡的至高点。保护区内有各种珍奇鸟类、蝴蝶、猴子、松鼠、猫猴等动物,以及食虫植物。
(2)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3,043公顷)
该保护区包含零散的原始低地龙脑香林,根据年龄,成熟度和树木种类不同而质量各异的高大次要森林以及淡水沼泽森林。水库的表面也构成了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3)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131公顷)
这是一处以湿地为主的自然地带,由于候鸟在此越冬的习性而受到重视,1989 年由新加坡发展部划为自然保留区,将原有的渔牧业者迁出后建成了自然公园,并于1993年12月6日正式开园。该保护区包含红树林,泥滩,河流以及废弃的鱼虾池塘,这些池塘正逐渐恢复为自然的微盐湿地类型。
(4)拉布多自然保护区(10公顷)
该保护区包含次生沿海森林,其中大部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成长起来的,但具有一些较旧的元素。它在陡峭的砂岩斜坡上,在向海的脚下,到达多岩石的海岸和浅珊瑚和瓦砾底物。
2、其他保护地
新加坡针对公园和水体保护计划的20个保护地,具体如下:布罗诺克和乌姆保护地、武吉巴督自然保护地、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地、板栗自然保护地、格玛拉路、肯特岭校园、肯特岭公园、克兰芝红树林(克兰芝自然公园)、克兰芝水库沼泽地、花柏山公园、巴西立自然保护地、提孔红树林、乌敏岛自然保护地、射击场、圣淘沙自然保护地、新加坡植物园雨林区、姐妹岛海洋自然保护地、双溪中国(林楚康)、双溪中国(兀兰)和直落布兰雅山公园。五、林业产业发展
新加坡作为城市经济体,以建设城市花园为主,林木产品依靠进口,以圆木、锯材、人造板和纸与纸板为主。2012年木材贸易逆差达7.9亿美元, 2014年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为0.3亿美元。此后逐年上升,到2019年,新加坡林产品进口额为17.3亿美元,出口额为21.9亿美元,贸易顺差达4.6亿美元。该国近年来进出口额最大的林产品为纸和纸板,2019进口额为19.7亿美元,出口额为24.0亿美元(表4、表5)。表4 2010-2019年新加坡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情况(单位:立方米,吨)
年份 | 木质燃料 | 圆木 | 锯材 | 人造板 | 纸和纸板 | |||||
进口量 | 出口量 | 进口量 | 出口量 | 进口量 | 出口量 | 进口量 | 出口量 | 进口量 | 出口量 | |
2010 | 91 | 277 | 16,365 | 2,903 | 231,007 | 45,901 | 348,922 | 83,409 | 1,818,002 | 446,862 |
2011 | 448 | 108 | 15,258 | 620 | 235,841 | 49,512 | 431,330 | 114,522 | 2,769,179 | 452,401 |
2012 | 320 | 3,723 | 23,637 | 5,410 | 354,660 | 92,020 | 507,388 | 84,270 | 2,577,104 | 1,050,890 |
2013 | 307 | 5,122 | 16,327 | 9,187 | 357,870 | 31,420 | 507,640 | 77,946 | 2,611,088 | 1,160,540 |
2014 | 230 | 4,406 | 21,306 | 10,299 | 282,072 | 23,824 | 491,825 | 101,310 | 2,498,119 | 1,667,345 |
2015 | 139 | 2,866 | 37,590 | 5,533 | 146,282 | 44,602 | 330,745 | 45,354 | 2,411,520 | 1,495,103 |
2016 | 542 | 1,769 | 53,625 | 5,581 | 132,036 | 22,744 | 329,298 | 39,929 | 2,417,028 | 1,620,548 |
2017 | 462 | 2,727 | 78,308 | 40,796 | 112,768 | 20,005 | 269,741 | 35,592 | 3,303,404 | 2,363,535 |
2018 | 609 | 1,774 | 44,585 | 22,604 | 150,953 | 34,020 | 304,023 | 39,521 | 2,537,380 | 1,873,350 |
2019 | 609 | 1,774 | 44,585 | 22,604 | 170,379 | 27,731 | 231,760 | 37,038 | 2,537,380 | 1,873,350 |
来源:FAOSTAT,2020
表5 2010-2019年新加坡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单位:千美元)
年份 | 木质燃料 | 圆木 | 锯材 | 人造板 | 纸和纸板 |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
2010 | 38 | 70 | 1,544 | 1,276 | 114,098 | 49,000 | 145,262 | 34,188 | 1,435,097 | 1,367,273 |
2011 | 128 | 30 | 1,545 | 527.3 | 122,736 | 51,636 | 172,042 | 42,327 | 2,337,596 | 1,453,678 |
2012 | 68 | 370 | 1,763 | 1,706 | 109,561 | 44,591 | 188,495 | 36,814 | 2157981 | 1,130,778 |
2013 | 65 | 772 | 2,165 | 6,805 | 97,206 | 24,898 | 195,180 | 32,231 | 2,063,382 | 1,164,960 |
2014 | 77 | 1,625 | 14,690 | 4,000 | 90,169 | 22,530 | 184,242 | 44,107 | 2,029,983 | 2,330,814 |
2015 | 69 | 1,125 | 2,966 | 2,031 | 52,898 | 19,780 | 168,041 | 29,378 | 1,753,122 | 2,220,561 |
2016 | 183 | 622 | 4,007 | 2,114 | 44,858 | 11,897 | 139,691 | 21,762 | 1,737,877 | 2,133,014 |
2017 | 181 | 1,015 | 28,129 | 28,267 | 36,125 | 9,061 | 127,483 | 21,505 | 2,161,201 | 2,542,960 |
2018 | 274 | 656 | 8,017 | 6,200 | 42,327 | 18,813 | 130,818 | 25,090 | 1,972,172 | 2,402,626 |
2019 | 274 | 656 | 8,017 | 6,200 | 46,012 | 16,734 | 116,273 | 24,375 | 1,972,172 | 2,402,626 |
来源:FAOSTAT,2020
六、林业管理体制
1、林业管理
新加坡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化经济体,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林业管理机构,长期以构建城市公园的方式来发展城市绿化,其发展政策也从“创建花园城市”到“在花园中创建城市”逐步转变。新加坡最早的林业管理可以追溯到1883年,由当时植物园下属的林业部门管理,直至1895年,正式将森林事务移交给土地局。新加坡独立后,1967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花园城市计划”,成立公园和树木专业小组,由公共工程部门设立的。1970年,成立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目的是监督整个岛屿的绿化政策,并协调各个政府机构在这方面的活动。1973年,新加坡植物园与公园和树木部门合并,并最终在1975年成为发展部下属的公园和娱乐部门。同年,通过了《公园和树木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促进和维持新加坡绿化的准则。1990年新加坡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并于1996年7月,对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了扩展,合并公园和娱乐部门的职能。
新加坡国家公园管理局牵头负责维护花园城市及其路边的绿化以及新公园的开发和现有公园的升级,它还着手开发综合的公园连接器网络,以将岛上的公园和绿地带给社区。
新加坡国家公园管理局确定了六个关键区域,这些区域构成了在花园中创建城市的框架,并且邀请新加坡人民在这些想法的基础上或提出新的想法来共同创建更绿色的家。以新加坡作为花园中的亲生物城市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并进一步将自然融入城市中,以增强新加坡作为高度宜居城市的独特性,同时减轻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让新加坡人民将能够享受到空气和水更清洁,减缓气候变暖,创建对健康和福祉有益的环境,将新加坡转变为自然之城。
2、林业政策
新加坡为实现其花园城市的目标,建立健全了城市绿化的法律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出台了公园与树木保护法的相关政策,城市绿化权责分明。例如,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地、树木归国家公园管理局管辖,市镇中小区公园、绿地由开发商建设,市镇理事会维护;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所有的行道树都有编码,要砍伐都要经过审批;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一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等。政府在培养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包括大额罚款以及一定时限的人身强制。了保护森林资源,新加坡在人工建设的地区公园、城镇公园、社区公园和城市公园等绿化主体,列为树木保护地,树木保护地里的树木,胸径要达到1m才可砍伐,而且要获得专门机构的审批。新加坡还通过立法保存了一些原始林区,如武吉知马山热带雨林保护区,这里保存了1,000公顷的次生原始森林和再生植被茂密的废采石场,以及长有红树林的湿地等。
新加坡一直将栽植树木作为其城市森林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举措,充分发挥森林的环境美化和服务功能。绿化建设并不仅仅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责任,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普通市民都要坚持参加一年一度的植树运动;各居住小区、学校、企业都有自己养护的绿地;所有的绿化工程都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市民承包或租赁公共绿地、花木、公园设施以达到全民参与环境建设的目的。所有的建设项目,如街道、建屋、开发土地的绿化都作为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经国家公园管理局审批后,按照绿化规划予以落实,验收合格后移交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对于大面积的绿化养护、树木花草的管护、公园设施的维护、绿地的建设等,都用招标的方式承包或租赁经营。
3、林业法规
新加坡为实现其“花园城市”的目标,建立健全了城市绿化的法律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出台了《动物和鸟类法》、《公园与树木法》、《国家公园管理局法》等法律法规,城市绿化权责分明。此外,除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新加坡法律也向为绿化做出贡献的人提供奖励。(1)《国家公园管理局法》(第198A章/1996年第22号法案,2012年7月修订)
《国家公园管理局法》是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并规定其职能和权力以及与此有关的事项的法律。
(2)《公园和树木法》(第216章/2005年第4号法案,2006年7月修订)
《公园和树木法》是一项法案,旨在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树木保护区,传统道路绿色缓冲区和其他指定区域内以及与之有关的事项中种植,维护和养护树木和植物。
(3)《动物和鸟类法》(第7章/1965年第3号法案,2002年12月修订)
《动物和鸟类法》是一项防止动物,鸟类或鱼类疾病传入新加坡并在新加坡传播的法案;用于控制动物,鸟类和鱼类进出新加坡和从新加坡进出的运动;防止虐待动物,鸟类或鱼类;用于与新加坡动物,鸟类或鱼类的一般福利和改善有关的措施,以及附带的目的。
(4)《野生动物法》(第351章/1965年第5号法案,2000年12月修订)
未经野生动物管理总干事的书面批准,《野生动物法》禁止饲养,释放,杀死,诱捕,捕获和养护野生生物,并规定了野生生物的进口,销售和出口。
(5)《植物控制法》(第57A章/1993年第18号法案,2000年12月修订)
《植物控制法》规定了植物和植物产品的种植,进口,转运和出口,植物和植物产品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对有害生物传入新加坡的控制,农药的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措施为了发展和改善新加坡的植物产业,以及与此有关的目的。
(6)《濒危物种(进出口)法》(第92A章/2006年第5号法案,2008年1月修订)
《濒临物种(进出口)法》是通过控制某些动植物及其零件从海洋的进口,出口,再出口和引进,使《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生效的法案。以及此类动植物的衍生物,以及与此有关的事项。
七、林业科研机构
新加坡没有独立的林业科研机构,仅在新加坡植物园中设立热带植物研究所,开展植物学相关的研究。新加坡植物园由新加坡政府法定委员会国家公园委员会管理,该植物园在2015年7月4日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9届会议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热带植物园。植物园通过收集,种植,试验和分配潜在有价值的植物,在促进新加坡及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成功之一是巴西橡胶树橡胶的引入,试验和推广,使橡胶成为20世纪初为东南亚地区带来巨大繁荣的主要农作物。此外,植物园从1928年起,率先开展了兰花育种工作,并在其实验室中率先采用的新体外技术的推动下开始了兰花杂交计划。
现今植物园中设立有热带植物研究所,目前共有37名职员,从事植物标本、植物园艺图书馆、分子生物学与微繁殖、兰花育种与引种、种子库相关工作。
八、林业教育
新加坡现有的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9所公立高等院校中,开设有生物学的课程,没有林业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项目。参考资料:
[1] Richard Webb (1998) Urban Forestry in Singapore, Arboricultural Journal, 22:3, 271-286, DOI: 10.1080/03071375.1998.9747210[2] Joan C. Henderson (2013)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in Singapore, Managing Leisure, 18:3, 213-225, DOI: 10.1080/13606719.2013.796181
[3] Peter Newman (2014) Biophilic urbanism: a case study on Singapore, Australian Planner, 51:1, 47-65, DOI: 10.1080/07293682.2013.790832
[4] https://www.mnd.gov.sg/our-work/greening-our-home/greenery
[5] https://www.mse.gov.sg/
[6] https://www.nparks.gov.sg/
[7] https://www.nparks.gov.sg/biodiversity/national-biodiversity-centre
[8] https://sso.agc.gov.sg/
[9] https://www.nparks.gov.sg/sbg
[10] https://www.nparks.gov.sg/biodiversity/our-ecosystems/nature-areas-and-nature-reserves
[11] https://www.cbd.int/reports/search/?country=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