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至21日,第四届大中亚地区林业部长级会议于蒙古国达尔汗市成功举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派高级别代表团与会,共商区域林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合作机遇。
图1 与会代表合影
会议期间,各经济体介绍了林业领域最新立法进展、政策创新与实践成果,并重点就森林火灾防治、荒漠化治理及大规模生态系统修复等区域性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 中国系统总结近二十年林业建设成就:三北防护林工程推动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以上,有效遏制荒漠化扩张;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8%,为7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提供了庇护;2024年林业产值达1.41万亿美元,创造600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绿色丝绸之路”倡议和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的建立,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
● 哈萨克斯坦依据新修订的《生态法典》(2021年)启动跨境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计划。该方案的重点工程包括修复咸海干涸湖床79.2万公顷以防治盐尘,采用无人机技术推进梭梭造林,年产苗木300万株,建成阿斯塔纳10.2万公顷绿化带。由24个国有林业机构支持的监测系统覆盖面积达130万公顷,展现科学化环境治理路径。
● 吉尔吉斯斯坦发布《2040年林业发展构想》,目标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提高林业在GDP中的占比并促进农村民生改善。尽管面临气候因素导致的火灾风险,该经济体仍保持年产1600万株苗木、造林1600公顷的成效。发言中强调应对野火损失等气候挑战,推出“绿色遗产”全民植树等倡议,呼吁强化区域合作。
● 蒙古国重点介绍了由总统发起的“十亿棵树”国家倡议进展,以及为筹备2026年将主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17)所开展的多边合作。当前其核心挑战在于,过去80年间气温上升2.4摄氏度,同时全国76.9%的国土遭受荒漠化影响。为应对挑战,蒙古国以《2050年愿景》为战略指导框架,通过投入国内生产总值的1%作为专项资金并推广节水技术,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同时持续强化多边合作机制。
● 塔吉克斯坦推行《2040绿化纲要》和《2024-2028泡桐发展计划》,重点关注可持续融资、商业林业与社区参与。同时,提议搭建中亚林业大数据平台,推广帕米尔高原高海拔造林技术,为干旱区森林管理提供示范。
● 土库曼斯坦在会上概述《国家林业规划(2021-2025)》,通过创新技术每年培育300万株抗旱苗木,聚焦干旱区造林与数字化应用。重申通过亚太森林组织加强区域合作,尤其关注咸海治理与跨境水资源管理。
● 乌兹别克斯坦高度赞赏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果,期待进一步深化双方在联合项目、技术转让与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依据《林业发展构想》,计划到2030年将森林面积扩大至1400万公顷,同时力争实现年产种子840吨、蜂群30万箱、农产品3.2万吨、药用植物1.16万吨的目标。
图2 会议代表赴蒙古国图吉纳尔国家公园实地考察
与会代表考察了位于蒙古国北部、毗邻俄罗斯的色楞格省图吉纳尔国家公园。该公园为蒙古国大规模森林修复的典范。代表们通过参观访客中心、观测塔、科研基地及近期受火灾与虫害影响的区域,直观了解了蒙古国的森林管理实践。
为强化伙伴关系与合作,中蒙、中乌在举行双边会谈期间,不仅巩固了在合作项目、知识交流与技术共享方面的共同承诺,更推动了一项重要成果的达成—蒙古林业局与亚太森林组织成功签署意向书,以支持蒙方建立高效的森林监测与火灾预警系统,从而提升其森林防火能力。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关于主办2027年第五届大中亚地区林业部长级会议的提议,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同意。
会议通过了《大中亚林业合作机制2026-2027年行动计划》,彰显区域推进可持续林业合作的决心。该计划聚焦四大优先领域:
1. 生态系统修复
2. 跨境资源管理
3. 能力建设
4. 社区生计改善
图4 与会代表讨论未来合作优先事项与实施路径
该行动计划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防治荒漠化公约》宗旨,重申大中亚地区共同应对土地退化、荒漠化与跨境火灾等生态挑战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