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由国际生态恢复学会(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ER)主办的第11届世界生态恢复大会(SER2025)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圆满落幕。作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关键期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本次大会于9月30日至10月4日举行,汇聚了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名生态恢复领域专家学者、实践机构代表、政策制定者及社区代表。与会代表围绕如何将全球恢复承诺转化为在地行动和实际成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共同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
大会期间,亚太森林组织携手区域合作伙伴,成功举办了以“协调、合作、协作:亚太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创新路径与实践范式”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APFNet在会上系统介绍了其在“亚太地区可持续景观恢复”协作机制(Restoring and Sustaining Landscapes Together Asia-Pacific,简称“RESULT Asia-Pacific”)下所承担的区域协调工作,并分享了两项区域实践案例。在中国内蒙古旺业甸林场,以多功能林业示范为核心,践行“人工林近自然化、天然林高价值化、经营技术本土化、森林资源多功能化”的理念。针对人工林,通过优化林分结构、模拟自然群落演替规律,提升林分稳定性与生态适应性;针对天然林,在保护原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筛选并培育高价值乡土树种,提升生态价值。同时,紧密结合社区生计需求,创新建立“林场+社区共建共管、利益互利共赢”的森林资源合作经营机制,增强了社区活力。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爪哇岛梭罗河流域,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林复合系统优化”的一体化干预,结合社区生计多样化支持,尝试构建“流域尺度生态-经济协同恢复模式”,助力提升流域生态韧性与社区抗风险能力。两项案例紧密贴合多样化的区域特征,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为区域经验互鉴提供了探讨空间。
亚太森林组织黄克标在会上分享区域实践案例/图:Anna Finke
研讨会上,多家合作机构代表分享了区域协作与实践经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从政策层面提出通向“RESULT Asia-Pacific”的战略路径,聚焦经济体层面恢复目标与区域机制的衔接,以及跨尺度恢复行动的协同策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享了“区域协作网络驱动恢复行动扩展”的实践模式,通过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和技术标准互认机制,助力亚洲各经济体恢复经验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了“政府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赋能-土地管理者参与”的三方协作机制,以推动东盟(ASEAN)地区森林景观恢复(FLR)的规模化实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介绍了“多利益相关方协同参与下的生态恢复成效监测评估框架,强调“监测-反馈-调整”闭环管理对提升生态恢复项目科学性的重要作用。
除大会报告及专题研讨外,SER2025还设计了实践研讨环节,组织参会代表前往周边典型生态恢复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现场观察-案例解析-问题研讨”的互动模式,将生态恢复理论与不同场景下的实践挑战相结合,为跨区域技术适配与经验推广提供了实证参考。
参加Deer Creek Canyon Park火灾迹地恢复实践交流/图:黄克标
国际生态恢复学会(SER)主办的世界生态恢复会议,致力于推动生态恢复领域的科学、实践与政策发展,促进不同区域及生物群落间的跨学科交流。SER2025大会以“从承诺到行动:迈向生态恢复新阶段”为主题,重点探讨生态恢复在“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计划及《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