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旨在:1)绘制2005年及2010年森林分布图,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数据,用于森林分布图的验证与碳制图;2)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体与马来西亚在可持续森林管理(SFM)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
1. 用现有和援引数据搭建数据库。
2. 搭建远程遥感数据库并在试验区生成碳分布图。
3. 以ICES为中心测量地球科学激光测高系统(GLAS)足迹内典型森林样地(用于生物量估算)。
4. 建立森林分布图,分类验证样地。
5. 编制泰国2005年与2010年森林分布图。
1. 数字化产品:
森林覆盖图:编制2005年与2010年中分辨率(30米)森林分布图,显示区域森林净减少率为2.2%(48.4%降至46.2%);同步制作粗分辨率(500米)年度变化图(2005-2010),识别森林流失热点区(如老挝、缅甸)与增益区(如越南、中国云南)。
碳储量分布图:发布2005年300米分辨率碳储量图,标记缅甸北部、中国滇桂地区、老挝-越南边境及马来西亚为高密度碳汇区。
数据库建设:构建遥感数据库(含Landsat、MODIS、GLAS数据)及分布式地面验证数据库,支持数据校验与模型训练。
2. 能力建设:
开展6次培训研讨会(北京、万象、曼谷),提升相关人员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碳储量方面的能力。
强化跨8个经济体10余个林业机构间的合作,培育区域可持续森林管理专业力量。
3. 方法论创新:
开发以多源数据(激光雷达、光学/雷达卫星)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流程,进行数据处理、森林分类、碳储量估算。
整合地面测款和星载激光雷达数据(ICESat GLAS),提升物量/碳制图精确度。
政策帮扶:森林分布图及分析成果为打击非法采伐、指导造林工程以及指导气候减缓战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可持续发展:碳储量分布图帮助从业人员优先划定保护区域,森林变化数据有效协助退化和恢复的动态监测。
区域协同: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跨境合作和数据共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