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及马来西亚森林覆盖及碳制图项目
首页 / 项目信息 / 项目信息 / 大湄公河次区域及马来西亚森林覆盖及碳制图项目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周期
2011. 09 - 2014. 02
目标经济体
柬埔寨、中国(云南和广西)、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
实施区域
主题领域
森林资源监测
项目资金
$1,266,900 / $1,028,800
执行机构
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IFRIT),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CAF)
监督机构
合作机构
1.柬埔寨林业局(FAC) 2.中国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GFIPI) 3.老挝国立大学林学系(NUoL) 4.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 (FRIM) 5.缅甸林业局(FDM) 6.泰国皇家林业部(RFD) 7.越南林业调查规划院(FIPI) 8.中国西南林业大学(SWFU)
总目标

本项目旨在:1)绘制2005年及2010年森林分布图,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数据,用于森林分布图的验证与碳制图;2)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体与马来西亚在可持续森林管理(SFM)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

具体目标

1. 用现有和援引数据搭建数据库。

2. 搭建远程遥感数据库并在试验区生成碳分布图。

3. 以ICES为中心测量地球科学激光测高系统(GLAS)足迹内典型森林样地(用于生物量估算)。

4. 建立森林分布图,分类验证样地。

5. 编制泰国2005年与2010年森林分布图。

项目成果

1. 数字化产品:

森林覆盖图:编制2005年与2010年中分辨率(30米)森林分布图,显示区域森林净减少率为2.2%(48.4%降至46.2%);同步制作粗分辨率(500米)年度变化图(2005-2010),识别森林流失热点区(如老挝、缅甸)与增益区(如越南、中国云南)。

碳储量分布图:发布2005年300米分辨率碳储量图,标记缅甸北部、中国滇桂地区、老挝-越南边境及马来西亚为高密度碳汇区。

数据库建设:构建遥感数据库(含Landsat、MODIS、GLAS数据)及分布式地面验证数据库,支持数据校验与模型训练。

2. 能力建设:

开展6次培训研讨会(北京、万象、曼谷),提升相关人员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碳储量方面的能力。

强化跨8个经济体10余个林业机构间的合作,培育区域可持续森林管理专业力量。

3. 方法论创新:

开发以多源数据(激光雷达、光学/雷达卫星)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流程,进行数据处理、森林分类、碳储量估算。

整合地面测款和星载激光雷达数据(ICESat GLAS),提升物量/碳制图精确度。

项目影响

政策帮扶:森林分布图及分析成果为打击非法采伐、指导造林工程以及指导气候减缓战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可持续发展:碳储量分布图帮助从业人员优先划定保护区域,森林变化数据有效协助退化和恢复的动态监测。

区域协同: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跨境合作和数据共享体系。

评估类型


评估时间


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