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针对亚太地区多个经济体森林覆盖率变化的诱因展开调查,深入了解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为减少毁林、促进森林恢复及实施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评估森林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
2. 构建森林环境-经济效益影响特征分类模型;
3. 提升区域减少毁林、促进生态修复及推进可持续森林管理的综合能力.
1. 完善经济体案例研究及其森林转型分析框架;
2. 完善对比分析框架和特征分类模型构建;
3. 提升区域减少毁林、促进生态修复及推进可持续森林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项目凸显了植树造林在亚太地区9个经济体内推动森林转型的重要性。在1990至2010年间,亚太区域森林总面积净增3200万公顷(增幅7%),主要源于中国净增5000万公顷(32%),越南净增440万公顷(增幅47%),印度净增450万公顷(增幅7%)。然而,毁林问题仍然严峻,表现为印尼森林面积减少2100万公顷(覆盖率下降20%),马来西亚和老挝的森林面积分别减少9%。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再生领域,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越南取得显著成效。亚洲森林转型由政治、社会、制度和经济因素的多维耦合驱动。城镇化发展和非农就业显著缓解了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的森林资源压力,但上述因素在非转型经济体(如:越南和菲律宾)的作用较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造林工程、森林治理制度改革和木材进口自由化政策,积极推进了森林转型。
上述研究成果凸显了亚太经济体需强化区域协调机制,重点推进制定公平贸易政策、完善森林治理体系和构建多方参与机制。本项目研究成果可为政府间统筹经济增长与制定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政策提供依据,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