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一期成果基础上,本项目进一步提升目标经济体政策制定者与森林管理者能力,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生产力,并增强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优化一期项目开发的关键工具,包括气候、生态位模型等核心工具,推动其在更多亚太地区的推广应用;
持续构建坚实的科学基础,提供适应性管理方案,增强目标经济体在气候变化适应决策方面的能力;
扩大第一阶段建立的合作网络,并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播交流和发布政策简报等方式,继续开展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转移。
利用ClimateAP模型及其未来年度气候预测,提供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支持。
评估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及主要植被类型的潜在影响。
通过模型整合、指标开发和权衡分析,制定并评估适应性森林管理策略。
为目标经济体定制开发数据访问与可视化的网络平台,提升数据使用效率。
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开展能力建设活动,促进知识共享与合作网络的建立。
本项目通过开发ClimateAP等关键工具,显著提升了亚太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ClimateAP平台提供历史及未来(2011–2100年)的高分辨率、无尺度限制的气候数据,新增年际预测与时间序列功能,实现了更精确的局地和区域气候分析,有效填补了现有模型在空间与时间解析度方面的不足。
此外,项目还构建了针对10类关键树种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生态位模型,揭示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栖息地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例如,中国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呈现北迁趋势,兴安落叶松等针叶树种的分布区显著收缩。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辅助迁移等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项目运用FORECAST Climate过程模型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典型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例如,干旱情景下,缅甸的柚木人工林面临生产力下降的风险;而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马来西亚红树林可能发生土壤碳流失。基于模型模拟,项目提出了包括优化轮伐周期、降低火灾干扰等在内的可操作性管理建议。
在能力建设方面,项目共举办了4次培训研讨会,吸引了124名相关人员参与,并参与了11次国际会议,全面提升了各利益相关方在气候适应技术与策略应用方面的能力。通过发表同行评审论文以及在经济体温室气体信息平台上发布研究成果,项目推动了成果的广泛传播与政策层面的采纳,助力区域气候适应政策的优化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