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上游开发并落实一体化可持续森林管理最佳范式,将生态系统导向型管理路径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全面提高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功能。
编制总体规划:制定《万掌山林场一体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总体规划》及配套《森林经营行动计划》
示范样地建设:基于科学分析与规划,遴选最优经营模式(融合先进技术评估与最佳实践验证),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示范样地。
区域示范引领:通过成果推广与能力建设机制强化,将项目地打造为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一体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区域示范标杆。
战略规划体系:编制《普洱市万掌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总体规划(2017–2036年)》及配套《森林经营行动计划(2017–2026年)》
抚育技术示范:开展思茅松(Pinus kesiya)与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中幼林抚育间伐技术示范,优化林分结构
松脂生产示范:建立松脂高效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编制《松脂采集技术手册》
次生林经营创新:实施次生林综合经营技术集成应用
种质资源保育:建设南亚热带高价值植物收集园
能力建设机制:开展跨境林业技术人员认证培训、知识迁移、搭建利益相关方共管平台
本项目成功构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一体化可持续森林管理示范模式。核心成果包括编制《2017—2036年总体规划》、《2017—2026年行动计划》及《2020—2029年多功能规划》三项长期管理方案,为云南省普洱市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框架,旨在提升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及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示范成效包括:
1. 中幼林经营示范(120公顷):思茅松(Pinus kesiya)与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林分通过中度间伐(20%~40%)与大径材目标树管理,显著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立木蓄积量。补植乡土树种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指数,形成复层混交林。
2. 高效树脂生产示范(30公顷):优化采脂强度(40%割面负荷率)与4天间隔期,实现产量与树体健康平衡。编制《可持续采脂技术规范》,明确刀具角度、割沟深度等关键参数。
3. 次生林综合经营(50公顷):通过择伐疏伐与林下种植药用兰科植物(如石斛Dendrobium spp.),加速次生林向原生阔叶林演替,同时提高林下经济产值。
4. 高价值树种收集园(5公顷):保育南亚热带濒危树种100余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与云南蓝果树(Nyssa yunnanensis),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木遗传研究提供实体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