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方丘陵与低山地带开展可持续森林管理与生态修复,系统提升森林生产力、碳储量和当地生计水平,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向全国推广。
技术体系研发与示范:研发并示范景观尺度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恢复的成套技术方法及策略体系
碳计量方法学构建:构建项目层面可持续森林管理(SFM)与生态恢复碳核算方法论,形成标准化计量工具
区域知识共享机制:推动亚太地区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恢复领域的知识经验交流,建立常态化协作平台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恢复示范:在青阳与临安建成160公顷示范样地,系统展示:退化林修复技术(含乡土树种补植、林分结构优化)和近自然经营模式(目标树培育、天然更新促进)
区域碳储量与碳汇核算:研发南方丘陵地区森林碳核算方法学,完成本底碳库测定和碳储量动态监测
能力建设与信息共享:开展林业技术培训(覆盖护林员、社区合作社等近600名学员);构建成果传播矩阵:出版《亚热带丘陵森林经营技术指南》;制作多语种科普手册;主流媒体报道≥50次(含CCTV《绿色中国》专题)
1. 环境影响:
碳汇效能提升:通过青阳、临安多样化森林经营模式实施,显著增强森林质量、土壤碳储量及整体碳汇能力
生物多样性增益:多树种混交模式使林分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提升35%,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重现监测记录
2. 社会经济影响:
社区生计改善:
1. 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引种高市场需求药用植物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带动户均增收
2. 森林生产力提升使木材储备量,支撑可持续采伐配额制度实施
能力建设突破:累计培训592名基层林业从业者,掌握碳计量技术与FSC认证标准,为参与全国碳市场储备人才
项目验证了生态增值与社区发展协同路径,其“林药复合经营+碳汇开发”双轮驱动模式,为林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生态-生计-市场”协同增益范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