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通过在缅甸林业研究所建立树木园及在掸邦南部勃朗流域实施森林流域综合管理,实现森林种质资源保护、修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提升森林生产力,从而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森林管理。项目通过树木园建设系统性保存珍稀林木遗传资源,同时依托流域综合管理实践优化水土保持、碳汇等生态系统服务,为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示范。
种质资源保护与改良:建设缅甸林业研究所树木园,系统性保护与改良区域森林种质资源
流域管理示范:在勃朗流域开展水土林一体化管理实践示范,优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
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地方政府-社区-技术人员三位一体能力建设项目,提升森林经营技术能力与知识水平,保障项目结束后管理活动持续运行
编制《缅甸林业研究所树木园建设规划》
完成林木种质资源引种并建设育种苗圃
建立9公顷原生林生态保护区
建设16公顷主题园区(含人工林示范区与林木标本展示园)
完成树木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勃朗流域综合管理计划
设立流域管理技术示范点
集成森林流域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并编制技术手册
开展项目利益相关方技术培训课程
举办可持续森林管理国际交流活动
- 种质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缅甸林业研究所建成25公顷树木园,整合9公顷生态修复区(促进天然林更新)与16公顷主题展示区(集中展示药用植物、经济树种及濒危树种)。核心保育设施(含温室、生物多样性观测步道、培训中心)已全面建成,有效保存遗传多样性物种,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教育提供长效支撑。
- 流域管理优化实践:在勃朗流域,通过实施参与式综合流域管理与混农林系统,有效降低毁林率与土壤侵蚀。项目向当地社区分发柚木等用材树种、菠萝蜜与酸橙等经济果树及姜黄、参薯等经济作物苗木,并开展食品加工与可持续农作培训。向莱里村提供的粉碎机设备实现姜黄粉规模化生产,提升创收能力。上述实践契合缅甸国家优先战略,在遏制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同时改善流域水质与社区生计水平。
- 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对青年科研人员、政府官员及农民开展流域管理技术培训,强化长期可持续管理能力。同步编制流域综合管理技术手册并举办国际交流活动,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知识共享与技术转移。通过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模式,项目有效支持缅甸国家战略目标,包括减贫增收、生态稳定及可持续森林管理政策体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