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旨在构建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上游可持续湿地与森林综合管理模式。通过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与抗逆性,系统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在生态、经济与社会维度的综合服务效能,并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运行机制(如跨境生态补偿协议、社区共管委员会),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
1. 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通过构建系统化生态监测体系(涵盖水文节律、旗舰物种种群动态等关键指标)与编制《占珍国家公园十年期管理规划》,加强越南同塔省占珍国家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管理
2. 缓解自然资源利用压力:通过发展替代性生计项目,为当地社区提供可持续创收路径,系统性降低对公园自然资源的依赖强度
3. 能力建设与意识提升:开展涵盖社区群众、政府官员、园区管护人员的系统性能力建设项目,同步推进公众科普教育,全面提升利益相关方的生态保护认知与实操能力。
1. 编制湿地面积监测报告
2. 制定水质监测与发展战略
3. 编制湿地土壤监测报告
4. 编制珍稀濒危动植物名录
5. 定期开展国家公园边界巡护以强化保护
6. 建造50米高鸟类观测塔用于科研监测
7. 编制《占珍国家公园十年期管理规划》
8. 建成50公顷荷花种植区与10公顷睡莲种植区
9. 设立300个由当地家庭管理的养蜂单元
10. 推广编织产品作为社区替代生计
11. 实施公园及周边环境保护公众宣传行动
12. 组织湿地保护与可持续生计技术培训
13. 推动湿地保护与管理国际经验交流
本项目成功编制了《占珍国家公园森林管理专项规划》,作为公园整体管理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整合了生态修复、水文调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为支撑科学决策,建立了涵盖湿地面积动态、水土质量监测、濒危物种现状评估的综合监测体系。为缓解人类活动对公园的压力,项目引入社区可持续生计模式:向当地家庭分发300套蜂箱发展养蜂产业,同步规划于2025年建成50公顷荷花与10公顷睡莲种植区,在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拓展社区收入渠道。此外,通过振兴传统编织技艺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实现生计多样性发展。
通过能力建设项目与环保宣传活动,本项目系统性提升了国家公园员工、地方政府及社区群众在湿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管理领域的技术认知。项目通过生态修复-社区发展协同机制,为越南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在确保占珍国家公园长期生态可持续性的同时,有效改善周边社区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