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意在通过防治荒漠化、修复退化植被及开展可持续森林实践,全面提升内蒙古赤峰地区生态系统韧性,项目实施路径聚焦:科学造林、森林生产力优化及社区林下经济共管
1. 构建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示范模式,通过优化林分结构与立地改良,实现森林质量与数量双提升,同步发挥森林碳汇增益、防风固沙、林下经济等多功能效益
2. 建设沙地抗旱林示范园,系统展示沙生木本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及抗旱固沙造林树种优选体系
3. 建成防沙治沙成果展示中心,集成沙地植被恢复动态模拟系统及固沙技术实物展陈区
4. 建立项目全过程监测评估体系,对一期示范林(2019-2023年建植)实施精准管理
5. 善用科技手段实施林分精准抚育技术
6. 构建本地及国际能力建设体系
1. 建成105.67公顷半干旱荒漠化植被恢复示范林
2. 建设10公顷沙地抗旱林示范园
3. 改造38.66公顷低产林为示范林
4. 开发500平方米防沙治沙展览中心
5. 建成53.65公顷林苗一体化管理示范林
6. 在沙地开发3.33公顷展示多样化物种的经济林
7. 建设8公里防火巡护道路以提升森林管护能力
本项目在半干旱与荒漠化区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管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执行方通过营建105.67公顷防沙治沙专项示范林,系统展示了植被恢复技术体系,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10公顷沙地抗旱林示范园、38.66公顷低产林改造示范区及3.33公顷经济林示范区的协同建设,实证了多样化植物物种配置对固沙稳土、地力改良的复合效益,这些示范区已成为干旱区可持续土地管理研究、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的重要实践基地。
项目通过社区参与式林业管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可持续经济林示范,开创性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收益的转化,为在地社区提供替代性收入渠道。系统性技术培训显著提升林业从业者与利益相关方的专业能力,为长效治理奠定人才基础。通过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项目构建出可复制推广的干旱区森林景观管理范式,为大中亚干旱与半干旱区综合治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