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旨在构建社区参与式森林可持续修复与管理的新知体系及替代方案,通过规模化推广与模式复制,服务东南亚山地主陆区(MMSEA)更广域覆盖,实现两大战略目标:
1. 改善高地民生福祉
2. 筑牢跨境生态安全屏障
1. 筛选并本土化目标区域及大湄公河次区域(MMSEA)内森林生态修复的最佳实践
2. 开展森林恢复优良模式试验示范(重点使用乡土偏好性、珍稀濒危原生树种及本土知识体系)
3. 提升可持续森林恢复能力建设,覆盖林农群体与政策制定者
4. 整合项目经验并与相关倡议建立协作网络,制定区域性可持续森林恢复战略以实现MMSEA范围推广复制
1. 试点区域森林退化与修复相关的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过程认知水平显著提升
2. 开发并示范可复制且适应性强的社区主导型退化林地修复模式及配套技术工具包
3. 通过定制化能力建设方案,强化目标群体(含社区群众、地方管理机构及青年科研人员)的退化林地可持续修复与管理能力
4. 制定退化林地可持续修复管理有效实践的规模化推广策略与机制,并完成宣导推广
区域生态协同增效: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MMSEA),项目通过传统生态智慧与科学修复技术融合,推动跨境森林可持续恢复:
1. 中国云南:在退化橡胶林实施金钗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sum)林下种植,并引种西南桦(Betula alnoides)等珍稀乡土用材树种,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农户年增收超1.2万元;
2. 缅甸:社区林内推广玉米-花生间作模式,替代刀耕火种,轮歇耕作依赖度降低
3. 老挝:采用辅助自然再生技术(ANR)定向保护草地木本植物,森林恢复速率较自然演替提高3倍
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
1. 开展跨境可持续技术培训,培养15名青年科研人员及地方利益相关方,建立中-缅-老三方知识共享平台;
2. 参与式规划工具赋能社区自主选定适生树种,确保修复模式文化-生态双适配;
3. 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如生物炭施用)与替代能源方案(节能灶具覆盖率提升至65%),降低薪柴砍伐压力
推广机制与战略启示:
1. 林下经济与混农林业模式虽展现生态增益,但其长期可持续性需通过成本效益分析优化;
2. 构建跨境生态安全协作网络,编制《MMSEA退化林地修复技术规程》,通过东盟农林部长会议(AMAF)渠道推广;
3. 项目工具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纳入《东南亚跨境流域治理最佳实践》,为区域80%以上退化林地提供可复制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