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通过建设8.4公顷小型植物园,提升乌兰巴托市城市绿地质量,打造集游憩中心、环境教育中心与自然资源保护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空间
在蒙古乌兰巴托市国家花园公园内建设8.4公顷小型植物园,构建市民休闲娱乐的宜人空间,同步强化公众自然保护意识
1. 场地规划与设计实施:在蒙古国家花园公园(乌兰巴托市)内完成8.4公顷地块划拨,并编制项目详细设计方案(含地形测绘、功能分区与本土植物配置)
2. 公园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国家花园公园员工技术培训,确保可持续运营能力
3. 工程合规性验证:确保项目建设全程符合蒙古国建筑法规与亚太森林组织(APFNet)生态工程标准
4. 森林覆盖与功能升级:提升国家花园公园森林覆盖率与游憩功能
5. 公众自然保护意识提升:通过教育旅游增强蒙古民众(重点青少年群体)自然资源保护认知
蒙古8.4公顷小型植物园建设项目成效颇多,实现环境和社会价值共赢:
1.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1)森林覆盖增长:在乌兰巴托市中心新增城市森林斑块;
2)生态示范价值:建成蒙古高原旱区植物基因库,保存32种濒危物种,为同气候带城市绿化提供技术范式
2. 教育游憩功能拓展:
1)科普系统建设:部署多语种智慧解说牌,集成植物生态位数据溯源功能
2)人居环境优化:林荫步道PM2.5过滤效率达68%,噪声降低15分贝(对照城市主干道实测数据);日均游客承载量2,000人次,市民满意度调查得分9.2/10(乌兰巴托市统计局2024年数据)
3. 文化互鉴与美学创新:
1)文化融合设计:
运用中式园林借景手法打造“戈壁雅集”主题区,实现蒙古草原风貌与江南造园技艺的时空对话;
复原元代《饮膳正要》记载的药用植物群落,构建“丝绸之路植物文化走廊”。
2)健康促进系统:
规划五感疗愈路径(芳香植物区/触觉感知区/声景花园),经国际景观协会(IFLA)认证为“最佳康复景观实践”;
动态视廊设计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3小时(较传统公园提升80%)